EXPERIMENTALART
在线咨询

2022-12-06

《北京·北京》的文化活力

  • 时间 2016-03-14
  • 地点 北京

文/杜曦云

世界本身是混沌杂乱的,作为一个概念的“艺术”,是人类分类、排列、组合等需求的产物。它在特定的时期产生后,其内涵一直在刷新。在艺术的发展历史中,“艺术”的概念随时发生着变化,每一次重新定义,都在扩大着人的认知范围,产生新的可能性。

 

以感知和表达为起点,艺术所追求的精神品质,和敏感、自由、创造性紧密关联着。以杜尚为明显标志,随着艺术观念的无限开放,和科技高速发展带来的技术成果,艺术越来越以智慧而非手艺为核心。生活就是艺术,人人都是艺术家,这种开放的艺术理念,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,联接丰富的领域,产生无数的可能性。

 

在新事物极速更替的当下,每个人的知识都随时可能滞后,这对教育提出了不断刷新的要求。以艺术在当下的最新发展状况为背景,艺术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需要随时更新,原有的艺术教育越来越无法应对当下的文化现状了。

 

以当代艺术为背景,当代艺术教育是围绕感受力、想象力、表达力展开的,它未必以培养职业艺术家为目的,但理应是培养能敏锐感知世界、富有自由意志和创造性的当代人。即使受教育者日后并不从事艺术职业,但艺术教育带给他的多方面素养,能让他以更多元的视角,更丰富的手法和更开放的想象力,介入他的生活和事业。这样的艺术教育,随时在吸纳新的观念和方法,在不断实验的过程中,和鲜活的当代生活发生密切关系。

 

中国的艺术教育,在卸下滞后包袱的过程中缓慢转型。肢体僵硬的官方教育机构往往尾大不掉,这时,灵巧机动的民间教育机构,有更多的可能性。北京丽娟实验艺术教育机构,在艺术教育理念上很自觉的和当代艺术发生关系,它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中,基本的艺术技巧训练并没有放弃,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,鼓励创造性,在游戏的乐趣中带入对思维方式的拓展和对现实问题的考察,这在实际操作中,是难度很大的。

 

《北京·北京》是丽娟实验艺术教育机构2015年展开的一次课程,因为机构中的学生都居住在北京,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,这次课程围绕这座城市的历史、现状和未来展开。课程的设置,指向北京的各个方面:地理、风貌、人群,以及各方面互相联系后产生的错综复杂关系。这样的课程设置,是建立在文化调研基础上的,它首先是对教师的综合知识和整合能力的考验。课程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方法,教师们事先也并不是完全具备,甚至,某些方面他们也是一无所知的。根据课程的设置,教师们检索相应的信息后,归纳、整理出认知模型来,然后和自身的艺术素养结合,创造出具体的教学方式来。这就是实验艺术教育的魅力:面对纯然未知的课题,在空白中寻找材料、创造方法、搭建结构……随着课题的展开,又进一步随机应变。同时,它也是一次次只身进入无人之地的冒险,对教师的要求很高,从教育观念到教学方法。这种实验艺术教育机构中的教师,本身就要有当代艺术家的素质。对学生来说,参与这样的课程,远不止是简单的绘画、雕塑等技能训练,而是一次从视觉切入的文化研究课。视觉是起点和最终呈现,需要调动和学习多方面的技能和知识,应用很多新的工具,进入新的知识领域。课程的进展过程,是多方面的实践体验过程,和思维不断被刺激、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。

 

这次课程,设置了八个课题来切入北京这个城市:虚拟的北京、现实的北京、拼图的北京、口号北京、记忆的北京、后现代北京、北京人与外地人、陌生的北京。通过这九个课题的布置和展开,学生们和老师共同合作,从刚入手时的茫然无知或一知半解,到认知逐渐丰富、清晰,最终形成艺术作品。通过亲身经历和知识建构、视觉表达,他们增进了对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的多方面认知,而且这种认知中植入了当代文明的基本价值观:尊重每一位个体的权利,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,拓展自由的边界。他们对自己的生存处境有了更丰富、深入的了解,更加立体的认识到自己和他人、自己和自然环境的多层次共生关系。在回顾北京的历史后,对这个城市当下的综合状况会有更深的感受,并对未来展开丰富的想象。

 

每个课题都是具体的、全新的,这也要求具体的、全新的操作方法。这方面,教师们提供了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比较成功的作品作为参照,称为“艺术家的北京”,学生们可以从中借鉴或演绎。从最后完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,很多学生的创造力被激发出来,自己创造方法来完成课题,他们的想象力很自由,而且有成年人所不具备的更加新颖的视角,包含着饱满的天性和旺盛的生命活力,从另一个角度看,这些孩子未必清楚自己创造的这些作品的文化能量,但在成年人看来,这些作品在启发着老于世故、认知刻板、失去自由想象的自己。 

 

这样的课程设置,生长出一个系统结构来,学生们各自独立的作品,联接成了有机的整体。课程结束后在展厅里的展示,是又一次集结和整合。教师们对课程的总体把握,体现在了作品的选择、梳理中。像“现实的北京”和“虚拟的北京”单元中,学生们的很多作品组合成了耳目一新大型绘画、装置等,课程的内在结构非常直观的显现在展厅里。《拼贴天安门》中,众人的单独作品被整合成完整的天安门图像,构成方式很巧妙,整合后的视觉效果充满魅力,细看时每张单独作品又有丰富的信息,已经是相当成熟的当代艺术作品了。《名人画像》中,教师主动提供和学生独立选择结合起来,学生通过绘制历史名人肖像的方式,和百年来的中国现代史发生了相当直接的关系,这样的绘画,对学生的认知所形成的影响力,是很强的,但又在游戏般的方式中完成,非常自然。

 

在这些带有文化研究性质的创造性课程中,以艺术教育的方式,教师和学生们共同展开了对未知课题的触摸。在共同推进的创造行动中,教师和学生都是艺术家。这样的开放型课程,在理念和方法上都自然融入了当代艺术的语境中,但在中国的文化状况中,又没有抛弃旧式艺术教育对基本技能的重视。近年来,中国的艺术教育中被频繁提及的“当代性”,是文化焦虑的体现。当代艺术教育的核心是扶持、启迪关注当代生活、认可和推进当代文明的人。天性的保持、生命活力的维护、对真相的好奇、对自由的向往……这些都是当代艺术教育的重点。通过《北京·北京》课程,参与者们对自身的生存处境有了更加全面、立体的了解,以此为起点,展开了对未来的多重想象。这样的课程,和当代生活发生着直接的反应,在当下的中国,它依然只能在民间教育机构里迅速发起和实施,这是文化现状所致,但也正是民间教育机构的竞争优势所在,丽娟实验艺术教育机构明显自觉到了这一点,并付诸着行动。

联系我们

我们衷心的希望你成为其中的成员,发挥你的才能,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  • 在线提交